
加微信【as099055或as011033或as022055或Q号675434346】周末一起玩红中麻将亲友圈一元一分和跑得快,手机app俱乐部里打,亲友圈内结算加不上微信就加QQ:675434346如果添加频繁就换一个加
实际就在认识中创造得意,认识就在思维里创造变换。 不管是哪个渔夫捡着,都祝你倒霉。我以南方人的诚恳,祈神歌颂你东方水上的渔夫! 今年春节,我终于克服了浪迹天涯人难以洒脱的种种羁绊回了一趟远在桂西中越边陲的家乡。当客车穿过羊城跨越珠江沿西江溯流而上,过梧州、穿南宁,再向西折入右江河谷,终于在十余个钟头后开始盘旋在百色大地的时候,当客车终于在靠近边境的那一大片莽莽苍苍的桂西丘陵上缓缓爬行,那浩浩莽莽的故乡风物涌入眼帘的时候,泪水瞬间溢满了我那因为身为男儿更因为在外闯荡而已有多年未尝泪味的眼窝…… 收到一个网址,打开来,却是吴涤清的一首老歌——《烟花三月》。 随着吴涤清深情款款的嗓音和着丝竹声起,自己就沉浸在一种委婉优美的意境之中。眼前也仿佛浮现了这样的一幅图画:在烟波浩淼,万里滔滔的长江尽头,一叶孤帆随风远逝。远处江花似火,近侧绿水如蓝,那黄鹤楼头的萧声哀怨凄美,令人愁肠千结。杨柳依依,留不住远去的背影,载酒相送,送不走离别的幽怨,孤帆远影,却早已在世人的眼里凝结成了一曲千古传唱的风景…… 歌声起: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这是一别千里的惆怅吧,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痛楚吧。是一别经年,不知何夕何年方可相逢的无奈吧。是人世茫茫,从此萍踪无痕,天各一方的牵挂吧。在那个交通、通讯条件极不发达,靠鸿雁传书的年代。这一别啊,怕是最终人鬼殊途,尤是春闺梦里人吧。扬州啊扬州,那是一个相思的终点站,一个情意悠悠的驿道长亭,一个愁肠百转凝结而成的人生句点。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去年入梅的第一天到了南京,离扬州也就不远了。很想到扬州城里去走上一遭,感觉一下千年传承的扬州风情。可惜同行的朋友意见相左,最终转道黄山而与扬州失之交臂。但扬州一直在脑海里盘旋,纵是很多人说扬州很小,没有什么好看的。但我却相信,那梦里的扬州,绝不是仅仅靠着两只眼睛就可以看得到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烟花三月,李太白站在黄鹤楼上风翻衣袂,枯眼望穿。孟浩然乘坐的孤帆已消失在碧空深处,犹是不舍得离开。一腔情思随着滚滚的长江水踏浪而去,仿佛要追着朋友的行程,一路寻到扬州城了。朋友之情,应在诗句之外,天际尽头。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莺飞草长,杜牧之载酒独行,青楼欢歌,一丈红绫,却掩不住内心无法排遣的落寞。楚腰纤细,掌上轻舞只是眼中虚妄的幻觉;酒中沉醉,落魄江湖却是斯人心里暂寄的假面。多少情思,都付于楼台烟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袅袅梵音了。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明月当空,徐凝伫立在扬州的夜色里,举头凝望,胸怀空廖。萧娘娇面泪下如春雨,却为扬州赢得了天下三分明月,扬州独占其二的美名。这不,春风十里扬州路上李绅来了: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杜甫也来了: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郑燮来了: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一个个诗人走过,一首首诗歌流传,是千年的扬州是诗,还是千首的诗是扬州,我竟是有些分不清了。 诗书酒旗飘,牧童指东风。这里好象遍地是诗歌的遗迹,仿佛满卷是扬州的风景。说实话,我未曾到过扬州,但却在诗书里将扬州游历了无数次了。春风十里扬州路,一路走,一路诗,一路歌,一路情,不管如今的扬州城变成了何种模样,是否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大都市,但都不影响扬州在我脑海里的景色。有时候也想,若变化太大,那扬州还是只留在梦中的好。梦里的扬州是惟美的,感伤的,没有粉雕玉饰的天然的诗卷。折一枝柳,斟一杯酒,你走在扬州城里,就是走在了千年传承的诗境当中了吧。 思绪继续游走在歌声里: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十年一觉扬州梦。在吴涤清的歌声里,在《烟花三月》的旋律里,在柳絮飘飞的春天,我慢慢地,走着一种想象的离别…… 当然,长岛更充满着仙气的地方还属庙岛。我们那天登上庙岛,便被庙岛显应宫这一片宏大的庙宇,和庙中正在进行的神圣的敬神仪式所震憾。显应宫大殿是全庙最大的建筑,为硬山式结构。殿内,妈祖坐像居正中神龛龙墩上。殿两侧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将分别是千里眼、顺风耳、黄峰兵帅和白马将军;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龙王等;另有老少两尊站班。殿外两侧房内存有碑、碣、匾200余块和历史船模300余艘。后宫建筑风格为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点。宫内殿正位神台有铜铸镀金天后圣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铜穿衣镜一面,各种服饰用品及床帐、摆设应有尽有。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一位传奇式人物。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九日“羽化升天”。相传她出生一月不啼不哭,所以取名“林默”。在她27岁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秉性聪慧、善观天象、救人济世、治病救人、拯救海难,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当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屿上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此后几百年间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从“夫人”、“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最终树立了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几乎遍及全国。但民间仍然亲切地称之为“妈祖”或“娘妈”。同时把她塑造成一们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渔民们对妈祖的崇拜和敬仰更是达到了顶峰。他们每次出海打渔或者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乞求妈祖的保佑。
